蒸出來的孝心一只老雁饃,半部阜陽情
作者:佚名|分類:生活雜談|瀏覽:84|發布時間:2025-04-13
蒸出的深情:老雁饃,阜陽的情與念
春意盎然的皖北平原,柳枝嫩綠,麥浪滾滾。阜陽鄉間的廚房內,蒸汽攜著陣陣麥香裊裊上升,案板上靜臥的是一只只宛如欲飛的大雁面團——這就是流傳千年的老雁饃,在寒食節的炊煙中,訴說著大地上深厚的親情故事。
指尖上的傳統:面雁的傳說與制作
老雁饃的背后,有一個承載歷史溫度的古老故事。據說北宋時,包拯在潁州(阜陽)放糧,目睹百姓以榆錢為食,便分發御賜食物給災民。為了紀念他的恩德,人們用面團捏成大雁形狀,象征"雁過留聲",將包公的仁慈流傳后世。這傳說在阜陽鄉間代代相傳,賦予了揉面每個動作深遠的歷史意義。

制作老雁饃是細致的手藝活。提前三天要用酒曲喚醒老面頭,發酵時需用棉被保暖,放置于熱炕頭上。揉面講究"三光":面團、手和盆都要光潔。手藝嫻熟的婦女們捏出的面雁,喙部剪出紋理,翅膀壓出羽毛痕跡,而眼睛則點綴著大小一致的黑豆——八月炸豆。在柴火蒸煮的過程中,艾草的香氣融入蒸汽中,更添自然清香。

寒食節的情感紐帶:親情與儀式感
民謠"二月二,送雁饃,爹娘吃了不腰疼",揭示了老雁饃背后深沉的情感意義。出嫁的女兒會在寒食節前精心制作面雁回娘家,雁頸上的紅頭繩和雙數的饃,都是女兒孝心的體現。臨泉縣楊橋鎮的傳統習俗“擺雁陣”,更是富有儀式感:十二只排列整齊的面雁象征著季節輪回,表達對農耕文明中自然法則的尊重,也傳遞了親情的深情厚意。
傳統與創新的融合:舌尖上的鄉愁
在阜陽生態園的非遺工坊里,年輕的95后面點師李婉婷通過直播教授老雁饃的制作,并融入紫薯、南瓜等天然色素,賦予了面雁新的形象,如"福雁"和"學士雁"。這種創新讓傳統手藝在短視頻時代煥發生機,去年寒食節期間,僅抖音平臺上的"老雁饃"話題播放量就超過800萬次。
周末,在阜陽古商城的老雁饃體驗工坊中,親子家庭歡聚一堂,孩子們興奮地為面雁點睛,老人們分享著關于雁饃的古老故事。在蒸騰的蒸汽和笑聲中,傳統文化悄然完成代際傳承,讓千年民俗記憶繼續在大地上傳承不息。
如今,老雁饃制作技藝已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它不僅是孝道與親情的象征,也是游子心中溫暖的鄉愁寄托。每到春日清晨,總有一籠老雁饃散發著麥香出鍋,以最質樸的味道,守望著中國人內心深處那份深情厚誼。
(責任編輯:佚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