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東省內第二大古建筑群
作者:佚名|分類:生活雜談|瀏覽:89|發布時間:2025-04-18
郟縣文廟又稱文宣王廟、孔廟和夫子堂,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建筑群。它位于河南省郟縣城內東南隅,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文廟既是郟縣的學宮,又是典型的左學右廟建制,還是郟縣古代官方、孔氏家族、社會各界祭拜孔子的專祀廟宇。
郟縣派是四十三代中興祖以前的孔氏大家族十大支派之一。在漢朝時期,這個支系曾經在郟縣任職,并造福一方。之后,歷代先賢也都有在郟縣任職和造福的記錄。文廟內奉有自漢代后曾在郟縣任職、造福一方的十九位縣令,以及敬奉有郟縣籍歷代先賢的鄉賢祠。

文廟的建筑群非常恢弘,主體建筑大成殿高15.5米,面闊19.7米,進深1.76米。廟制五間,為九脊歇山廡殿式建筑。室內藝術裝飾華貴、富麗堂皇。殿前明柱8根,粗圍1.85米,高4.6米。迎面4根檐柱,通體深浮雕騰龍,柱頂刻制獠牙虎面,俯視騰龍,龍虎相戲。柱礎八面浮雕。中間二礎于正面刻河圖和洛書,其它分別刻魚躍龍門、一品當朝、封侯摘印等吉祥故事,雕刻精巧。
文廟的大成殿前有戟門,東側是名宦祠和御碑院。名宦祠內奉有自漢代后曾在郟縣任職、造福一方的十九位縣令。西側是鄉賢祠,祠內敬奉有郟縣籍歷代先賢。過戟門是祭拜庭院,有東西廊廡和耳房。文廟后依次有明倫堂和尊經閣及假山花園。東軸線上有節孝總坊、節孝祠、崇圣祠和儒學署及后大門。西軸線上有忠義祠和土地祠等。圣域、賢門關外各有騰蛟坊和起鳳坊一座。儒學門前還有文奎樓院。文奎樓又叫八卦閣、魁星樓、奎文閣。原建于明神宗六年(1579),清乾隆二十四年(1759)重修,樓高14米,鎏金攢尖,半圓形隆脊,自頂至脊樹兩米高塔式寶瓶。
文廟的歷史文化價值極高。國家文物局古建專家羅哲文先生說:郟縣文廟……很完整……,它過去是學宮,也是歷史的標志……木雕龍柱是少有的,很有氣派,很有價值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主任鄭孝燮認為郟縣文廟中斗拱、木柱的雕刻很珍貴。因這座文廟建筑氣勢恢宏、工藝考究、結構典雅、雕刻絕倫、彩繪超群,被譽為具有“皇家規格”的文廟。

現在,郟縣發改委正在擬就郟縣文廟的保護進行立項。

(責任編輯:佚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