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尋范仲淹足跡:重訪千年慶州古城
作者:佚名|分類:生活雜談|瀏覽:84|發(fā)布時間:2025-04-12
慶州古城自北魏太和十一年(487年)起,作為蕭關古道上的戰(zhàn)略要塞,一直是中原王朝在西北疆域的咽喉。當游客登上今日殘存的東門甕城時,仍能看到明代包磚下裸露的宋代夯土,這層層疊壓的歷史痕跡仿佛是時間的年輪——這里是周先祖公劉拓荒豳地的糧倉,秦帝國馳道上的驛站,更是北宋時期對抗西夏的最前沿。
二、文武雙全的范仲淹
在慶州府衙遺址出土的宋代礌石上,至今還刻有"范公礌"的字樣。這些重達三十斤的防御武器,正是范仲淹軍事改革的具體體現(xiàn)。面對西夏騎兵的強大機動能力,這位儒將用"積極防御"的理念為黃土高原上的戰(zhàn)爭注入了新的活力:

寨防御體系:他主持修筑大順城、細腰城等十二座衛(wèi)星城寨,形成一條縱深百里的立體防線。其中,大順城遺址現(xiàn)存高達9米的角樓基座,其"城中有城,寨外連寨"的設計,讓西夏軍多次陷入如迷宮般的攻防戰(zhàn)。
三、兵農結合的策略
從南佐遺址新出土的宋代糧窖中,我們可以一窺范仲淹戍邊方略的全貌。這些深達五米的窖穴可儲存二十萬石糧食,是"營田制"的具體實踐。在今日的董志塬漫步時,還能看到棋盤狀分布的古代渠系遺跡——這正是源于范公"耕戰(zhàn)并重"的理念:
他將軍事屯墾與民農結合,在馬蓮河畔開辟水田三萬余畝,使駐軍糧草自給率高達七成;引進江南桑麻,在環(huán)江兩岸形成了綿延四十里的紡織產業(yè)帶;更創(chuàng)設了"弓箭手"制度,通過向邊民提供土地以換取兵役,實現(xiàn)了"農夫皆戰(zhàn)士"的特殊生態(tài)。這種"以戰(zhàn)養(yǎng)耕"的策略使慶州成為了一片繁榮之地。
四、文化與教育的力量
如今的慶城,歷史以鮮活的形式重新呈現(xiàn):大順城考古遺址公園、范仲淹戍邊體驗帶、邊塞詩碑長廊、慶州軍事主題夜市。在這里,烤全羊與關中臊子面交織出美食的香氣,皮影戲則生動演繹著"范老子胸中百萬兵"的故事。

當夕陽為古城鍍上金輝時,在將軍柏下遠眺,現(xiàn)代高速公路與古驛道在董志塬交匯。這座曾因戰(zhàn)爭而被重塑的城市,如今正以范公"攻守并舉"的智慧,在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(fā)之間尋找著平衡之道。來此地,不僅是為了追憶那"長煙落日孤城閉"的蒼涼景象,更是為了理解:真正的邊防,永遠植根于人心深處。

(責任編輯:佚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