舌尖上的激情與歲月留下的痕跡
作者:佚名|分類:生活雜談|瀏覽:86|發布時間:2025-03-26
我記得小時候,去外婆家玩兒總是有一個特別好的地方——她家門口的大余老城。早上剛起床,大余老城的青石板路上就飄著竹簸箕的清香,整個城市都充滿了朝氣。外婆每天早上都會在天未亮時支起煤爐,在鐵盤上攤成蟬翼般薄片的米漿里,熱氣升騰間,她的手把燙皮疊成扇形——這是大余人最愛吃的食品。
燙皮攤旁總有個戴氈帽的老伯,他推著獨輪車叫賣“荷包胙”,這個牌子上寫著五花肉被裹在荷葉里煨了三個時辰,拆開時琥珀色的湯汁浸潤著糯米,像極了外婆用縫紉機補過的碎花布口袋。除夕夜,父親總會帶回一包用油紙包著的荷包胙,油漬在紙上洇出梅花的形狀,那是物資匱乏年代里最珍貴的年味。
每到清明雨前,艾草最是鮮嫩。母親領我去西華山采艾,露水打濕的褲腳沾滿青草香。艾米果在石臼里捶打時,春雷般的悶響驚飛了屋檐下的燕子。蒸籠掀開的剎那,翡翠般的團子氤氳著草木清氣,咬開時芝麻糖漿在齒間迸裂,像咬破了整個春天的露珠。

我小時候喜歡放學路上,我們用竹簽挑著辣椒醬拌燙皮,看斜陽把燙皮上的褶皺染成金色。那些被辣椒嗆出的眼淚,如今想來都是回不去的童年滋味。章江邊的排檔亮起燈火時,飄來酒糟魚的醇香,父親抿著章貢酒說:“這酒里泡著梅嶺的月光呢。”
離開家鄉三十年,前日收到母親寄來的包裹,油紙包著的荷包胙依然滲出梅花狀的油漬。咬下艾米果的瞬間,西華山的雨霧忽然漫過都市的玻璃幕墻,燙皮褶皺里那些未被時間熨平的鄉愁,在舌尖層層舒展。
(責任編輯:佚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