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門中國文化常識之二十五:月光光,心慌慌的背后故事
作者:佚名|分類:百科常識|瀏覽:85|發布時間:2025-04-16
每日探索一個鮮為人知的中國文化常識(廿五):月光下的神秘與想象#中華文化典故# #中國神話# #月亮#
在古人的視野中,相比太陽,月亮以其神秘和女性化特質而著稱。古人未能認識到它只是地球的一顆衛星,因而稱之為“太陰”。最引人注目的是,月亮能夠經歷由虧至盈再復歸于虧的生命循環過程,這種現象讓屈原在其名作《天問》中也不禁發出疑問。傳說中的不死之藥——西王母的饋贈便是源于此神話背景。在中國古代神祇體系里,太陰星君是玉皇大帝的女兒之一,但人們更多地記得的是被囚于廣寒宮內的嫦娥。
印度人對月亮的想象則完全不同于中國人:他們認為月宮由白銀與七寶構成,高度超越珠穆朗瑪峰,面積堪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。傳說中的月宮天子坐在一座青色琉璃大輦上,身上發出無盡光芒,在祂周圍五百名大臣身著青衣侍奉左右。當這些大臣圍繞月宮天子時,便會出現月亮不圓的現象;而當他們讓開道路時,則是滿月之時。

然而根據現代科學研究,以月亮盈虧記日的農歷數字紀年法實則始于東漢時期。在此之前,人們使用諸如“生死霸魄”等晦澀難懂的文字來描述不同的月相變化。隨著數字紀年的引入,日常生活變得更加便捷——初一無月、三四蛾眉、七八半滿、十五月亮十六圓,到了廿三廿四又現半虧之景。道士們甚至發明了將日月與八卦相結合的奇妙圖示。然而如今,在忙碌的生活中,這些古老的傳統和知識似乎已被遺忘,唯一記得月亮存在的或許只剩下亙古不變的潮汐。
當然還有那傳說中在月亮上的可愛兔子,它的生理周期幾乎完全跟隨月亮的變化而變化。美洲、中國及印度都有各自的月兔神話故事流傳,這或許是共同祖先的記憶與傳承。
《流浪地球2》電影設定里,人類通過摧毀月球的方式讓地球逃離險境,希望這樣的未來永遠不會到來,畢竟一個沒有月亮的天空將顯得格外寂寞和荒涼。
(責任編輯:佚名)